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育教学质量,5月10日,学校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育教学质量研讨会”。副校长于向东,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延斌、副院长岳德常,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攀,以及承担传统文化课教学任务的教师20余人参加研讨交流。研讨会由张攀副院长主持。
于向东首先代表学校向承担传统文化课教育教学任务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于向东指出,这门课是胡大白董事长部署和推动的课程,胡大白董事长把这门课定位于思政课程群的一门课,明确提出了“三个相结合”的要求,即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育教学与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育教学相结合,为我们这门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长期承担这门课程,也有新的老师不断加入,大家付出了辛勤劳动。今天的研讨活动,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育教学质量,非常必要,很有意义。
于向东就深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几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明确这门课作为思政课的性质与定位,教师要学习领会好和贯彻运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把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密切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全面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其次,要通过老师们的学习领会、通过我们的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去引导同学们自觉学习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三,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讲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深入思考、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个结合”,探讨如何更好地落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累研究成果,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下基础,以高质量的科研支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第四,要不断总结提升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质量,研究如何讲好这门课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用有限课时把它讲清楚,确实不容易,还有很多工作可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针对同学们的思想实际,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文化感染力。
与会老师们交流了自己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并运用来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育教学实践的做法,介绍了自己的教学体会。
张向阳老师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用以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学。
康玉强老师说,本课程的教学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两个结合”的高度去分析认识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关系,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还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当下问题的解决之道。
张小菊老师介绍了自己的做法,那就是结合白菜网总实际情况,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曹慕源老师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特别是要上好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搭建起课程认知的基本框架,并旗帜鲜明地提出考核方式。备课时不仅要备大纲、备教材、备辅助资料,更要备学生,了解00后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层次,要知道课程中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人生体验真正参与进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管控。在教学中,要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任航老师介绍了三条教学体会。首先是教材,校编教材的大纲体系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正向反馈,从闻道篇开始,继以修身、齐家、治平等篇,大部分同学认为这套逻辑很好理解,可以帮助自己学习掌握。其次是工科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抬头率和对传统文化的感兴趣程度有所不同,文科类对影视作品更感兴趣,工科类则对科技类的时政新闻以及科技伦理思想更感兴趣,所以就要根据他们的兴趣组织教学。再次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掌握,应当要求学生背诵重要经典,如《大学》《中庸》或《道德经》的第一章,对会背的同学给予加分的鼓励,促使同学们深入掌握这些典籍。
王庭雁老师认为,这门课不仅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的任务,而且承载着培根铸魂的任务。讲好这门课,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他们的现实问题,比如缺少自省、不注意节俭等问题进行引导教育,引导他们闻道,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高尚人格的人。作为教师,要加强学习,积极钻研,明确职责,思想重视,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的胸怀,讲好中国智慧,传承和发展中国智慧。
关于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家也进行了深入讨论。岳德常教授认为,一涉及教学质量,就必须解决一个评价标准问题,我们用什么作为评价标准呢?根据我们教材的总体思路,我们应当把能否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能否促进同学们闻道作为评价标准。他说,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传道”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所谓传道,也就是加强价值引导,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发生于学生头脑中的成长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的目标就应当是自觉地引导和促进这个过程。
冯东山老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教学,掌握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学素材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结合专业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同学们在课堂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知识,按照闻道的主线,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提升人文素质,与之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反思,不断成长。愈来愈觉得知识储备的不足,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认识和研究亟待加强,一方面需要加强自学,研读经典,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有专门的学习指导专题,或者相关经典的读书活动,打牢传统文化的底子。
李海燕老师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更好地传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我们要将关于文化论述的前沿知识、体现文化元素的最新案例引入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文化的丰富发展,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让学生查阅搜集日常生活、影视综艺等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内涵,学生去感知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体会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责任去弘扬传播中华文化。
陈延斌院长针对老师们所提出的问题,做了总结讲话。对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谈了几个方面的意见。一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门课的重要意义。这门课是面向全校本专科学生开设的必修课,主要目的是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新人培育的有机联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因此教师要始终恪守大思政的理念,将“两个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通过课程思政实现课程育人。二要抓好专题教学。在短短10多个课时内,讲授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容,难度极大。任课教师一定要抓住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精华内容、价值追求、教化宗旨等精髓,突出重点知识的讲授。三要注意教学方式手段的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各位老师介绍的交流、互动贴近学生实际等好经验都值得肯定,教学是艺术,要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方式,使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四建议要加强集中备课,提高教学课件质量。